从《鬼灭之刃》看中日动画电影的商业模式

  • A+
所属分类:原创动漫文章
阅读: 17 次

《鬼灭之刃》的电影版绝火爆的背后是整个日本动漫行业花了数十年的时间对于动漫产业高度商业化的写照。里面有作者的细腻笔触,有商业的理性算计,更有用一种带有独特文化的语言演绎成普世化表达的技艺。虽然中国对于动漫的商业化也独属于自己的优势,但《鬼灭之刃》毫无疑问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不是靠个人的灵光一现,而是靠日本动漫整个体系的一次成功的、准确的商业运营案例。

本文就简单说下中日两国动漫的商业化模式。

一、制作委员会:分工明确的产业链

日本动漫产业深谙“分散风险,共襄盛举”的运营模式。在《鬼灭之刃》的创作中,日本漫画家吾峠呼世晴和其所属的集英社提供着最原始的、充满生命力的漫画底稿。索尼音乐旗下的Aniplex以其在音乐与流行文化领域的敏锐,为作品确立商业赋能。

但是提到UFOTABLE时我们不能不提到他们的制作工艺,。这个工作室简直就是一个贴画界的大师级人物,在对创造及各种资源的运用上,用“特效摄影”和“数字作画”这样的绘画手法在电影的银幕上一遍遍的压印着形形色色的画面,从而诞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效果以及引人瞩目的动效。

其中,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炭治郎使出的“火之神神乐”:这个镜头已不是单纯的动画招式,映入观众眼帘的不再是单纯爆裂引燃的飞舞之火,而是融汇了日本浮世绘大师笔下无数万桶浪花于一炉般的神乐火柱,同时又有CG贴合到实际的真实感。毕竟,他们是对技术有着近乎极致的热爱与打磨的人,而见到这些特效的观众所感受到的也不仅仅是华丽的战斗画面,更是感受到了特效后感情温度:与主角团人物“心连心”才是日本动漫产业最夯实的基础。

而这次《无限城》电影放映时点的选择,更是恰如其分地抓住了时令的“季语”:当TV动画火遍大江南北时《无限城》的上映是对人心的微妙“拿捏”,使得商业化的运营时机成了教科书式的典范。

二、中国模式的崛起:单点爆破与全产业链运营的尝试

相较于日本以“制作委员会”为核心的长期、系统性孵化,中国动画电影的商业化成功路径则更具“单点爆破”的特色,并正快速向体系化演进。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点燃了市场对国产动画的信心,证明了经典IP结合现代视效的巨大潜力。而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将此模式推向高峰,豪取超50亿票房,其成功关键在于“精准的本土化叙事重构”与“极致的情绪共鸣”。

制作方彩条屋影业虽然深度挖掘了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但并未照本宣科,而是赋予了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现代反叛精神,引发了全年龄层观众的情感共鸣。在营销上,通过前期宣传、或者大规模的线下点映积累口碑等,再利用社交媒体实现“全民”式传播,完成了从“粉丝圈层”到“全民爆款”的跨越。此外,中国拥有庞大的自媒体平台,它们不仅是播放渠道,更是社区文化的孵化器,能迅速放大作品的知名度,形成“影剧联动”或“系列化开发”的生态,例如《白蛇》系列和《新神榜》系列,也是这种长线IP运营思维的尝试。

三、从吉卜力到《鬼灭之刃》

日本动画电影并非天生强大,它的历史,就貌似一条长河,汇聚了不同时代的支流,才成就今日的海洋。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吉卜力。

从当今动画电影的知名度来说宫崎骏所在的吉卜力曾经是日本动画距离艺术顶峰最近的一道灯塔。在属于吉卜力的时代里几乎所有作品都带着各自导演独特的哲学、美学。比如说宫崎骏打造的一个名叫《千与千寻》的“世界”里一路上不可思议的奇幻冒险激动人心,但这座孤塔一定只有天才才可以把它想象出来。它让日本动画登上了“珠峰之巅”,但这绝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到的地方。

而《鬼灭之刃》完全称得上是一部拐点作品,首次让吉卜力殿堂级的技艺水准和精品意识与“Jump系”的大众口碑和庞大市场有机结合了起来,作品本身兼具了顶尖电影化技术和爆款IP运作两手抓的手法堪称一绝,因此在市场上得到了业内外一片哄传,真正做到了大卖。这也充分说明日本动画电影产业找到了一条兼备艺术性和商业性的道路,同时具备了大众审美及盈利潜力的“金光大道”。

四、营销策略:让全世界都能看懂的动漫

日本动画电影征服世界的秘诀,不在于强行推销,而在于一种高明的“醇化”艺术:将本土的文化原料,酿成能让世界味蕾感到愉悦的美酒。

Netflix、Crunchyroll等全球流媒体平台,如同当代的“黑船”,但这次带来的不是冲击,而是机遇。它们打破了地理的隔阂,建立了内容直通的“数字海峡”。《鬼灭之刃》的TV动画先通过主流媒体积累全球粉丝,再推出剧场版的策略,完成了一次经典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全球战役。

更重要的是,《鬼灭之刃》虽然身着大正时代和风外衣,讲述的是鬼杀队执行的神圣使命,但是内容上涉及的是人们普遍认为珍贵的内容:兄妹情(炭治郎与祢豆子跨越物种的羁绊)、成长史(从怯弱的孩子成为英雄的我妻善逸)、哪怕是反面角色也存在受伤的童年。这些都是无法用国界和语言来隔绝的。日本同行善于用日本式的文化要素(刀、和服、浮世绘)使得世界观众能够同时享受来自异域的风景,体会到悲欢离合的故事背后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

但相比较中国动画电影在国际化营销上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展现出独特的思路。其策略更侧重于“先深耕本土,再辐射泛文化圈”。《哪吒》在海外上映时,其核心卖点除了视觉奇观,更是东方式的家庭伦理与个人成长的主题,这在亚洲文化圈层中极易获得理解。对于更广阔的全球市场,中国电影人开始学习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情感语言”,例如《深海》尝试将东方水墨风与西方粒子三维技术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视觉语言,这本身就是一种国际化的沟通方式。

五、光影下的裂隙:繁荣背后的叹息与国产电影的镜鉴

然而,灿烂星河下,难免有黑影。成熟的日本产业模式也留下了自身难以弥合的伤痕,这是国产电影需要时刻警醒的“前车之鉴”。

比如日本动漫产业最令人心酸的,其实是它的根基画师们的处境。长年累月加班导致疾病频出、大量倒闭、待遇不公等乱象已成为常态,汗水和血水铸成的画面再次落入悲剧命运。这是所有光鲜产业的背后永远都抹不去的一道刻痕。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国动画以及中国整个动画影视产业都应该牢牢记住。如果不尽快建立起人才储备以及人才培养、人才保障体系,重视创意劳动的价值,为创意工作者提供一个健康的创作环境,任何烟花都只会绽放在一个沙盘里。

除此之外也正因为《鬼灭之刃》的成功,使投资方更加趋向于成熟的IP项目,为了规避风险,资方会选择“粉丝保底”的改编作品来投资拍摄,缺乏开拓性的作品也就不会引起投资方的兴趣了。同理,中国电影市场也出现了IP过热的现象,如何做到既要利用好IP的商业价值,又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优质原创影片并拍出属于自己的电影特色,做到正确的进行市场化和差异化建设,这是避免作品内容趋于千篇一律,走向创新瓶颈的有效方式。

六、我们的渡航:中国动画电影的未来

那么,立于这幅名为“日本经验”的航海图前,中国动画电影这艘巨轮,应如何调整自己的航向,驶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其实《鬼灭之刃》所代表的那团炽热之火,终究会在时间这条铁轨上一点点地熄灭。但它是日本动画电影工业背后整个系统与样貌却早已因此被烙印下来:那是以商业规律为客观前提的营销策略。

但中国现在发展得太快,其产业模式想要照搬日本那套从漫画过渡到动画的老路相对来说比较难。“网文+AI生成动态漫”的路子已经常态。虽然AI能帮忙提高效率,但也容易让内容显得“飘”。

所以从笔者的个人观点来看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单部“爆款”的偶然闪光,更是整个工业“船体”的坚实。可以借鉴“制作委员会”的思路,鼓励更开放的跨界合作,让互联网平台、文学出版社、科技公司都能成为内容生产的深度参与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舰队”。同时,必须建立从IP孵化、开发到长线运营的系统思维,将每一部成功的电影,都视为一个可能的文化宇宙的起点,而非终点。

其实任何竞争都是人跟人的竞争,我们的动漫既早于日本,文化题材又远比日本丰富的多,所以商业化不应该局限于中国本土。因为有着五千年的文明积淀这一宝贵的素材,但如果能够酿出世界喜闻乐见的好佳酿就需要更多的智慧。要靠较强的针对性输出人物,把我们赋予人物的价值观、哲学思考,悄无声息地化入到一个和爱、勇气、成长有关的故事里去,如此世界也将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中国文脉与带有中国文化的优质IP。

七、结论:良性循环的互相借鉴

回望《鬼灭之刃》的体系化成功与《哪吒》的爆发式突破,我们不难发现,中日两国动画电影的商业化路径并无高低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日本的经验在于“体系的全面”:通过制作委员会模式,数十年如一日地培育产业链,精耕细作,将文化沉淀为全球流行的符号。中国的优势则在于“市场的爆发力”与“技术的整合力”:依托巨大的本土市场,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灵活的互联网营销,能够快速打造现象级作品,并积极整合AI等前沿技术探索新形态。

中国的未来,不在于复制日本之路,而在于“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最终,世界动漫的版图不应是非此即彼的擂台,而应是交相辉映的星图。日本动漫的精细化与体系化,中国动漫的活力与创新力,正是驱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的双翼。二者的良性竞争与深度的互相借鉴,才能共同为全球观众带来更丰富的光影体验。

weinxin
赞助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avatar
缘叶二次元动漫周边Q版创意卡通可爱亚克力钥匙扣小挂件
折扣包邮 社会人小猪佩奇卡通动画 一家四口30CM毛绒玩具送钥匙扣
神级召唤师 1 书籍 动漫小说 送周边海报一张电竞小说
神级召唤师2 动漫小说 电竞类小说 送周边卡牌蝶之灵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