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至于最初那个“黑瘦精灵”的哪吒到底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恐怕已经很难得见了。但从张仃先生后来绘制的壁画《哪吒闹海》中,似乎还是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壁画中的哪吒虽然大体形态上保持了动画片中的特点,但通体黝黑(当然也可能出于画面整体色彩搭配的考量),体型上较之于动画片的造型更加健硕。尤其是“复仇”部分的哪吒头身比例明显拉长,神情和动态上透出几分护法金刚式的不怒自威。壁画与动画中的哪吒可以说是 既有渊源又各领风骚。

壁画《哪吒闹海》(局部) 原作:张仃
一对儿“老搭子”
如果仔细对比影片中的人物造型和张仃先生的人物设计稿,还是可以发现不少细节上的出入。这就要谈到装饰漫画造型和动画片造型的不同。在制作动画片《大闹天宫》时,严定宪就曾负责将张光宇设计的孙悟空造型修改成最终的动画造型,在这点上他的感触最深:“漫画家设计的造型很有特色,但是搞成动画片,按动画的要求要画几千几万张,所以(对造型)一定要有三个要求: 线条简练、色彩鲜明、形象突出。”张仃先生后来也在文中也表示:“设计时多画一条线,动起来就是千百条线,一定要从全局着眼,尊重大家的劳动。”

影片《哪吒闹海》中的哪吒
人物造型的最终设定工作落在了阎善春和黄炜肩上。黄炜说:“我和阎善春是‘老搭子’了,上海话‘老搭子’就是老在一起合作。主要就是 跟着张仃先生,把他的造型整理成动画造型。得到他和导演认可以后,画出造型转面图。还要 指定动画角色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颜色,当时没有电脑,是用水粉画做设计。然后就是表情,比如哪吒的各种表情,他的喜怒哀乐。这些都要按照剧情慢慢地探讨。”

李靖的不同表情
因为张仃先生只负责了一些主要角色的造型设计,其余配角和“群演”的造型还得由阎善春、黄炜来完成。“主要的人物张仃先生做好了,我们就 根据他这个风格设计其他角色。比方说虾兵蟹将,各种各样的人物、道具都必须我们来设计。我当时还是比较卖力的,虾兵蟹将还动了好多脑筋”,阎善春说道。最让他感到开心的还是自己设计的“夜叉”得到了张仃先生肯定,而且张仃先生在创作壁画《哪吒闹海》时也沿用了影片中的“夜叉”形象。

阎善春设计的夜叉、虾兵和海龟
一部60分钟的动画长片涉及的各色配角和道具实在太多了,对此阎、黄二人也进行了很科学的分工。阎善春说:“可以这样讲,陆地上的东西基本是黄炜设计的, 海底的东西基本是我设计的。”

黄炜设计的孩子们
张仃先生在完成主要造型设计工作后就返回北京了,此后的美术设计工作只要涉及重要调整和改动,黄炜等人就必须要乘坐火车从上海前往北京请张仃先生当面审定。“因为他是(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嘛,他还得回到学校去教课。所以主要是利用暑假和我们下的生活,设计完成之后他就回到北京去了。再有什么事就是我们到北京去找他。那时候北京到上海,去一趟可不容易了,坐火车好——嘛,得一天一夜,”在上海生活了几十年的黄炜仍是一口京腔,“十九个小时啊,挺累的,折腾一趟三天又回来”。回忆起那时的工作状态,黄炜的语气中透着感叹。的确,在他们看来,那样的工作状态和激情只存在于那个年代。

阎善春 《哪吒闹海》美术设计
当时的动画创作还没有引进国外的工业流水线模式,所以也要求美术设计人员能够做到“一专多能”。黄炜谈到,那时影片的镜头设计稿也要由美术设计来负责完成:“就是按照导演的分镜头台本把握构图,这个人从这儿走到这儿,你把他的走路位置定好,这个镜头开始什么位置结束什么位置,要大概地画出来。”此外,他们还要 兼任“修型”(日本称“作监”)的任务,“现在有专门的修型,我们当时都是美术设计做。每一个镜头完成以后你要看他原画准不准,原画不准你还得修改,”黄炜说。而据阎善春回忆,为了保证影片中主角的造型高度统一,他和黄炜也会分配角色进行把控:“哪吒的造型更多的是黄炜来掌握,李靖的造型是我来修的。”可见美术设计的工作强度一点都不比原动画工作人员小。
